青山執筆:解碼鄉村振興最美“方程式” |
|||||
|
|||||
在廣東省云浮羅定的粵西山區深處,一場關于土地、生態與民生的“振興實驗”正在悄然“開花結果”。 近日,隨著廣東省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程首批鄉村振興項目順利收官,作為參建方的水電一局,以“建設鐵軍”之姿,在羅定市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通過兩年來的協同努力,成功的將13個工點的最美鄉村規劃從藍圖落地為實景,多處因暴雨引發山體滑坡形成的高危邊坡化險為夷,垮塌的道路升級為瀝青坦途,村鎮配套基礎設施得到了全面提升改造,3個鎮、12個村落、5000余名村民的“出行難”徹底成為歷史。 破局:黨建引領破解技術難題 廣東省云浮羅定地區屬喀斯特地貌,典型地貌與高頻降雨疊加,導致道路崩塌、山體滑坡頻發;而水電一局承建的3個鎮、12個村落的各工點又分散如星,各點間最遠間距超30公里,項目實施面對“點多、線長、面廣、交通困難”的困局。 為破解困局,建設團隊堅持“黨建引領”,組建黨員突擊隊,攻克施工難關。 面對泗綸鎮及船步鎮復雜的地質條件,項目團隊創新采用“格構梁+錨桿”支護技術和“分級開挖、分層支護”的施工方法,成功完成了5處高危邊坡的治理工作。施工期間,項目技術人員全程駐守現場,實時監測邊坡位移數據,確保了施工全過程的安全可控。 在泗綸鎮沙底村特大邊坡崩塌施工現場,為保證村民唯一出行道路的盡快暢通,解決村民出行問題,黨員突擊隊沖鋒在前,最終提前20天完成了施工任務,為村民出行提供了有利保證。項目負責人王文超堅定地表示:“把黨旗插在工地上,就是要讓群眾看到我們攻堅克難的決心。” 溫度:以“柔性邏輯”織就民生經緯 鄉村振興,最重是民生。 在泗綸鎮榮安村,3公里瀝青路不僅連通了4個自然村,更拓展了村民們幸福的“生活半徑”——道路兩側新增的排水溝徹底終結“雨天水漫膝”的窘境,連城村口300平方米的休閑廣場則成為老人嘮嗑、孩童嬉戲的新地標。村民陳伯高興地說:“以前這條路坑坑洼洼,下雨就積水,現在好了,孩子們上學再也不用踩水坑了”。 民生工程,更要以人為本。 在船步鎮敬老院圍墻修復工程施工過程中,為避免施工噪音影響老人休息,建設團隊特意調整作業時間,將存在噪音的工序安排在上午9點至11點、下午3點至5點進行,在老人午休時段進行無聲作業;同時,在施工區域設置雙重安全圍擋,并安排專人負責老人出入的安全引導。 敬老院李院長高興地表示:“新圍墻不僅安全美觀,更消除了敬老院的安全隱患。”項目負責人則真誠回應:“能為老人們營造一個更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是我們最大的欣慰。” 共生:讓每一寸土地都“呼吸”綠色 在施工過程中,項目團隊始終堅持“最小干預”原則,泗綸鎮的2個大型邊坡修復工程均采用了生態修復與工程治理相結合的方式。在確保邊坡穩定的前提下,通過客土噴播、植草修復等技術手段進行綠化,既解決了安全隱患,又美化了鄉村環境。如今的邊坡上,綠草萌芽,長勢旺盛,成功弱化了整片的鋼筋混凝土邊坡對鄉村整體生態面貌的影響。 更值得稱道的是,項目團隊特別注重保護原有植被,對施工區域內的古樹名木都采取了專項保護措施,通過根系避讓技術和定制護欄實現“零損傷保留”。百年樹木,項目團隊對明顯樹齡較長但沒有掛牌的古樹也采取了盡量不砍伐的政策,通過合理修改施工方案等措施,寧可多花時間和施工成本,也要為屬地保留更多的原生綠色。 啟示:鄉村振興“量變到質變”的突圍 從藍圖到現實,項目的建成有效改善了當地的基礎設施條件,解決了村民出行難的問題,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無人機的鏡頭下,新修的瀝青路如一條秀潔的絲帶環繞著青山,生態護坡上草木葳蕤,與處處古樹群落相映成趣。 如今的云浮羅定各村鎮間,正以“望得見山、看得見綠、留得住鄉愁”的全新村鎮生態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譜寫著共同富裕的嶄新篇章。 水電一局建設團隊將以全部熱情,持續投身到這場鄉村振興的宏大敘事當中去,以首批鄉村振興項目完工作為新的起點,繼續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央企力量。 當“建設鐵軍”遇見“詩意鄉野”,必將為鄉村振興的偉大征程奏出最強音! ▲船步鎮聶垌村邊坡修復工程 ▲船步鎮合水道路崩塌治理工程 ▲連城村擴寬路 ▲榮安至高和道路提升工程 ▲沙地村邊坡崩塌治理工程 |
|||||
|
【打印】 【關閉】 |
瀏覽次數:
|